人工智能在流行音乐中的应用越来越多,为此,美国国家录音艺术与科学学院(The Recording Academy TM,简称“录音学院”)发布了新的格莱美音乐奖指南,指出“只有人类创作者”才有资格赢得音乐行业的最高荣誉。但这样的想法和规则可能经不起推敲。
根据该指南,人工智能创作的音乐仍然有资格提交,并有可能获得提名,但不会获得录音学院颁发的任何奖项。这意味着该组织承认人工智能在增强或补充人类创造力方面的作用,而不是取代它。该组织表示,这一指南是经过广泛的研究和讨论(包括与版权局的讨论)而制定的。
录音学院首席执行官兼总裁小哈维·梅森 (Harvey Mason Jr.) 解释说,如果人工智能程序在歌曲中担任主唱,则该曲目将符合歌曲创作类别的资格,但不符合表演类别的资格。如果人工智能参与为人类演唱的歌曲创作歌词或乐曲,那么该歌曲将不符合作曲或歌曲创作类别。
显而易见,该指南旨在强调音乐中人类作为创造者的地位,即,人类以有意义的方式参与歌曲的创作或表演,音乐的灵魂来自于人,而人工智能则作为工具支持或增强这个过程。
这就像在绘画领域,说创作者是画家而非画笔。但是,就今天的图像生成器而言,它已经不再仅仅是“画笔”,而是创作过程的自主参与者。音乐领域的人工智能现在也是如此,它不再是乐器(如吉他或钢琴)等制作工具,而是已经可以自主生成旋律、写歌词,甚至复制人类的声音。
如果人工智能程序与创作者的个性结合则更能体现它作为创作者的特性。这提出了一个复杂的问题:当人工智能开始为创作过程做出更多贡献时会发生什么?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人类创造力和人工智能贡献之间的界限可能会变得更加模糊,更进一步的状况可能是,所谓人类创作力或许将只能作为参与人工智能创作的过程而得到强调。